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动态

2014年度知识产权(专利)领域重大事件

编者按:事业发展风云激荡,杰出人物不断涌现,回首难忘的2014年,知识产权事业再上新台阶,在时代的篇章中铭刻下难忘的记忆。4月26日,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和知识产权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4年度知识产权(专利)领域重大事件、重大案件、有影响力人物评议活动结果揭晓。本报特推出专版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①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工作,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目标

事件介绍

2014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工作。会议认为,知识产权是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打造更好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法治、市场和文化环境,是政府监管的责任,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千千万万创新者以创造成果造福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目标,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会议指出,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造。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大力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将恶意侵权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软件正版化。加大我国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二要促进专利、版权、商标、植物新品种等的创造和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活跃市场交易,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三要建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四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运用财政资金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

编辑点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真正将知识产权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此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从四个方面部署了知识产权工作,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②我国发布《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事件介绍

2014年1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28个部门《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行动计划》明确了12项知识产权相关预期指标,要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明确提出“认真谋划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发展路径,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目标。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抓住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两大关键进行重点部署。突出问题导向,就是集中资源和精力着力解决新阶段战略实施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解决在战略实施第一阶段发现的制约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力求重点突破。三是在具体业务层面,也有许多新的提法、新的部署。

编辑点评

《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很好地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了相关的重要精神。同时,《行动计划》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向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迈进,将使我国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利法执法检查

事件介绍

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专利法执法检查工作。此次开展专利法执法检查,旨在动员全社会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增强知识产权法制观念,督促各级政府、司法机关依法加强专利的保护和管理,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专利创造和运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5个小组,先后赴辽宁等5省进行执法检查。其间,检查组听取了所到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司法机关贯彻实施专利法情况的汇报,召开了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专利中介机构等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考察了一些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此外,还委托天津等8省(市)人大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检查。检查发现,第三次修改专利法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注重发挥专利制度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使专利法的贯彻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专利质量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专利运用能力不足、专利公共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通过修法来解决。

编辑点评

激发创新活力,保护合法权益,为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为市场主体竞争提供良好环境,是法律应有的作用。专利法新一轮的修改,是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自权利人和创新主体的需要,更是来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此次检查,为修法做了良好的铺垫。

④我国在京沪穗成立知识产权法院

事件介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的要求,2014年11月至12月,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成立知识产权法院。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知识产权审判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案件数量迅猛增长,新型疑难案件增多,矛盾化解难度加大。针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司法改革,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妥善协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的关系,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求,积极探索研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运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北京、上海、广东知识产权法院的成立,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激发社会创造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将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质效,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为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接轨,树立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形象。

编辑点评

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是积极探索研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运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里程碑,凸显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在北京设立

事件介绍

2014年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在北京设立。这是继美国、日本、新加坡、巴西之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的第五个驻外办事处;是自1980年6月4日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后,知识产权领域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为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间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纽带和重要平台,将为中国更好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支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中国知识产权相关部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战略性运用、人员培训与交流、知识产权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落户北京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件大事,充分说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中国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提高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点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是知识产权领域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为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间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纽带和重要平台;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和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国际服务,为中国更好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支持。

⑥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

事件介绍

2014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3.3件的目标。

2014年,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的“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新理念,和“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规格授予”的新思路,确保了专利数量稳步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4年我国发明专利的主要特点,一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新水平。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专利为70.8万件,占比接近60%。二是专利申请结构显著优化。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比分别为39.3%、36.8%和23.9%;同比2013年,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位居三种专利申请之首。三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持续稳固,我国企业提交发明专利申请48.5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60.5%。四是部分技术领域专利布局有待加强。

编辑点评

发明专利量质并举,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导向明确的基础上,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以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调整各类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创新创造积极性,不断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可喜可贺。

⑦2014年专利行政执法维权工作成效显著,办案总量突破2万件

事件介绍

2014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全年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达2.4479万件,同比增长50.9%,专利保护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各地区部署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侵权假冒工作,对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升网络环境下的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专利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目标责任制,落实执法激励措施;出台《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指南(试行)》;建成并运行专利行政执法案件报送系统;进一步扩大全国“12330”知识产权维权热线覆盖面;制定《专业市场项目考核验收指标》《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指南》,规范和指导专业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部分省市探索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工作规范,推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专利行政执法能力稳步提升。

编辑点评

专利行政执法及电子商务专利行政执法的成绩,对构建创新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两条途径、相融互补、并行运作”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⑧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知识产权领域

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事件介绍

2014年9月26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知识产权局挂牌成立,将统一行使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权;11月16日,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国内首家集专利、商标、版权事务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局;为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将有效解决知识产权领域“条块分割、多头执法、执法力度分配不均”等问题,并促进执法标准统一,建立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

成立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局,将实现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统一行使行政管理和执法权的“三合一”的模式,为创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特有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协同执法的行政保护积累经验,助推新兴业态和专业服务的发展。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局的成立,是上海市创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积极探索,是立足国际视野、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具体实践,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为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编辑点评

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局的尝试和实践,为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不仅为有效解决知识产权领域诸多现实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探索之路,而且对于促进执法标准统一,建立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政府间《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事件介绍

2014年10月,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共同主持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代表中国政府与新加坡签署了政府间《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该谅解备忘录确定,中新两国将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加强交流,促进两国知识产权机构和组织开展合作。将继续加强高层对话,就两国知识产权合作与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交换意见;在知识产权领域开展信息与经验交流,包括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人员培训、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等;将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双方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示范区,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知识产权价值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的经验,促进知识产权实施、交易及商业化;加强知识产权审批与授权方面的合作,利用专利审查高速路(PPH)等机制,为两国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自动化系统建设、文献及数据交换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编辑点评

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代表国家签署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协议,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了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领域,伴随着中国成为知识产权大国,实力渐为增强,赢得了越来越强的国际知识产权话语权,并且将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⑩国家知识产权局免费开放中美欧日韩专利数据库

事件介绍

2014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将免费开放中美欧日韩五局专利信息资源。这是全球第一个除了提供本国专利基础数据之外,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外专利基础数据的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专利信息资源,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的具体举措,专利信息资源开放,将有效地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系统提供中国专利的著录项目、全文文本、全文图像和英文摘要共计12种更新数据,约占世界专利现档数据的80%。

开放并有效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有利于创新者及时掌握世界高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最新动态,把握竞争优势,寻求市场机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有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专利信息与法律、经济、科技、产业运行等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和综合运用,向全社会提供低门槛、高质量的专利信息资源,培育市场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编辑点评

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专利信息资源,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的具体举措,专利信息资源开放,将有效地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分享到: 0
打印 | 字体大小:     | TOP

版权所有:河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4016550号-1 技术支持:百成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74号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0311-85881677 0311-66560677